今年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85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0项),海南省共有疍歌、海南苗族盘皇舞、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4个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至此,海南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达32项。

分享到

海南4项目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分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类别。其中,疍歌入选传统音乐类,海南苗族盘皇舞入选传统舞蹈类,骨器制作技艺(白沙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入选传统技艺类,祭祀兄弟公出海仪式入选民俗类。【详细】

增强非遗传承活力 海南椰雕、木雕培训班开班

11月15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琼台师范学院承办的2021年海南省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海南椰雕、木雕(花瑰艺术)培训班在海口正式开班。【详细】

保护传承“非遗” 助力乡村振兴

千人同织锦 非遗焕新生


  10月16日,在东方市文化广场,千名身着传统服装的黎族妇女熟练织黎锦,吸引参加中国(海南)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暨自贸港考察采风的嘉宾纷纷拿起相机记录下这精彩一刻。 
  为培育传承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东方市近年来通过培训新手织娘,开展黎锦进校园活动,通过市场化合作等方式提升织娘的积极性和收入,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保护和传承“非遗”。【详细】

“非遗+”发展路径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

三亚市北山村积极探索“非遗+”发展路径


  “今天我们接到了新订单,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一名老师想购买18幅黎锦挂画。”吉菊莲开心地说,有订单意味着有收入,大家的干劲很足。 
  非遗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抓手。近年来,三亚市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保护各类非遗项目,积极打造“非遗+旅游”“非遗+艺术”等跨界融合的新型乡村产业,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北山村正是其中的典型。【详细】

非遗技艺走进校园

非遗技艺走进白沙乡镇校园


  9月7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龙江中心学校,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丽娥向该校学生传授织锦技艺。   
  据悉,近年来,白沙组织黎锦技艺传承人到各乡镇中小学校的黎锦培训基地,利用学生课后时间传授黎锦技艺,为黎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和能量。【详细】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走进屯昌校园


  本次活动在海南屯昌思源实验学校举办,120名学生参加了活动,并体验和探索了海南沉香的奥秘。活动设置沉香展示区、活态造香展示区、沉香体验区三个区域。为学生展示沉香的各种形态,科普沉香知识。海南沉香领域的专家现场为学生们展示非遗技艺,引导学生领略沉香文化的精髓,通过现场体验,观看非遗文化宣传片等多种形式,让更多学生了解非遗、走进非遗、爱上非遗,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详细】

群策群力 为海南非遗建设铺路搭桥

国内专家学者探访五指山 共寻海南非遗创新发展路


  调研团先后到通什镇黎锦技艺传习所、非遗文创电商扶持基地、市黎锦技艺传习所进行综合性调研,对传承村发展、传习所建设、非遗工坊打造、非遗创新发展等内容深入了解,群策群力,为新发展阶段海南非遗建设梳理脉络,铺路搭桥。 
  据悉,五指山市现有非遗传习场所20处,分布城区及全市7个乡镇,其中传承村4个、传习馆2间、传习所14间;下辖非遗工坊7家,工坊的织女绣娘共169名。各传习场所及工坊间形成了资源互通、互帮互助的良好发展格局,“抱团取暖”效果显著。【详细】

2021首届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遗保护研讨会在文笔峰举办


  研讨会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遗保护”这一主题,以“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三个传统节日为出发点展开深入讨论与交流,发表了《七夕节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传承》《升维思考:从礼的视角看中元节》《海南传统中秋节的现代价值》《海南中元节文化初探》等专题报告,共寻、共商、共谋民俗文化与非遗保护的渊源之根、传承之策、振兴之路,凝心聚力为民俗文化研究及非遗保护献计献策。【详细】

海南 精彩“非遗”遗珠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