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走向深蓝,星辰大海!“深海一号”气田开发生产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22年05月03日21:49 |
小字号

5月3日,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结果出炉,“深海一号”气田开发生产团队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

据了解,“深海一号”气田自投产以来,已累计生产天然气超17亿立方米,为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清洁动力,这稳定安全生产的背后,有怎样的艰辛和付出?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优秀青年团队,倾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2020年8月27日,青年员工唐帅、熊小林、宋金龙、郭明乐在船体上方检查验收天然气管线,确保管线内部结构完好。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图。

2021年1月1日,青年员工朱华,正在高压配电间逐一核对接电线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项目电力系统布置提速增效。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图。

“气”而不舍---第一次完成10000米管线的高压气密工作

十一月份的烟台,海风像刀一样割在每个人的脸上,为了给海上高压气密工作争取足够时间,低压段气密工作必须在拖航前完成,为此由工艺主操李亚飞等十八名青年员工带头,成立青年气密突击队,即刻开始低压气密工作。

由于施工条件限制,气密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11月25日,是李亚飞参加气密工作的第一个夜晚,对他来说也是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晚上。

晚上七点半,青年突击队登上平台开始当天的工作。第一天的工作并不复杂,目标是对闪蒸气一级压缩机的进口管线进行气密试验。此时,又下起了大雪,烟台作为有名的“雪窝”,雪大风大,来回的穿梭让每个人都变成了“雪人”。突然,现场发出很大的漏气声,大家纷纷扔下手中的盒饭,停止设备,查找漏点。3分钟后,所有的人站在闪蒸气压缩机旁边,看着上方5米高处的进口管线上有一个小闸阀呼呼的排气,显然是没关到位。这么高,这个阀门怎么关?现场没有脚手架,他们找了安全带,准备从管线上爬过去,冬天的管线冰冷湿滑,多次尝试无果,大家看着5米高处的小闸阀满脸无奈。这时有人提议结束当晚工作,等第二天搭好脚手架后继续开展。李师傅摇了摇头,看着旁边的架子管,想到是否可以用架子管自制一个勾子,用它来把这个阀门关上。说干就干,但他们低估了6米长的架子管的重量,一个人举着很难进行操作,管线在大风中左摇右摆,对不准要关的阀杆也使不上力。举着6米长的管线跟大风对抗,是一件极其消耗体力的事情,大家轮流进行操作。最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阀门顺利关上,后续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三十多个与寒风战斗的晚上,才能保证拖航前顺利完成了低压段的气密工作,看着夕阳下缓缓出港驶向陵水海域的能源站,李亚飞知道,他们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从近10000米管线的气密工作、整改漏点10000余个、15把打坏的液压扳手、12把抡断的大锤,管线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到返输气调试中6000余个阀门的逐个确认,这支青年队伍,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2021年6月25日投产,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2021年1月7日,“深海一号”青年员工在烟台完成了对深海一号拖航前的全部作业并合影留念,等待其启航奔赴南海。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图。

2021年1月8日,船系青年员工黄云鸿、史舜禹、伍泳光在立柱底部对船体内壁进行精细排查,确保排除船体所有安全隐患。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图。

勇“译”前行---第一次独立完成国内首例MRU全脱盐技术投产调试

2021年7月,为攻克深水流动保障难题,“深海一号”气田引进了国内首套全脱盐式乙二醇回收系统(下称“MRU”),这套系统在国内并没有应用先例。而由于疫情原因专业厂家不能按时到场,现场没有人具有调试经验,工作一度陷于停滞。等,就预示着无法按时投用。

此时工艺主操刘昱亮站了出来:“厂家外文资料我们都有,马上开始翻译。”操作员李三也深受鼓舞,振臂大喊:“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在刘昱亮的带领下,一群秉持迎难而上信念的蓬勃青年勇挑重担。

7月的南海,高温闷热。他们白天泡在现场,查看管线走向及设备信息,每个人背上都凝固了一层盐霜。晚上结合白天的图注开始翻译资料,纸面上布满了翻译以及跟设备相关的备注解释。就这样,靠着一支笔和一部手机,24人,48小时,翻译整理厂家资料5万余字。

“那段时间里,队员每天都只睡三、四个小时,翻译整理后的操作手册,对气田以及后续设有MRU系统的平台来说意义重大!”刘昱亮感慨地说。通过讨论与实操,他们摸索出一套从进料、冷循环到建立真空度、升温,再到化验合格、出产品的MRU操作方法,经过两周的日夜奋战完成MRU循环调试,作业整体较计划提前一周完成。

2021年4月25日,青年员工李亚飞,付福康和杨扬在生产甲板对气密性测试每一个环节严格把控,确保气密性测试保质保量完成。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供图。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大气田投产。

自强自立---第一次形成整套深海气田国产化操作流程

“甩掉‘洋拐杖’后,该有自己的东西。”深海一号总监袁圆说。针对南海的台风工况,能否采用台风不停产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台风对生产的影响?

仪表主操冯杨锋牵头负责攻关“深海一号”台风不停产避台模式。“涉及半潜船体,没人敢轻易尝试不停产避台,你们非得搞,这不是胡闹吗?”在他四处咨询不停产避台的意见和建议时,大家开始了“劝退”模式。面对质疑,冯杨锋和船长对台风期间压排载方案进行了反复推演,对平台256套动设备的控制优先级进行梳理,从仪表控制的角度细化了平台“三步走不停产避台方案”。2021年9月11日,深海一号面对台风“康森”考验,首次应用“停产保压”的模式进行避台,台风过后仅用28小时就实现复产,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台风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气田团队先后突破了“卡脖子”核心设备运维困局,成功解决了透平发电机、三甘醇泵、干气压缩机等关键设备运行难题,形成了一套国产化操作流程;共编译技术手册30万余字,申报技术革新项目5项,初步形成全套深水气田运维体系,完成《深水生产管理手册》和《深水生产维修手册》,为后续深水油气开发提供理论储备和实操人才。

“深海一号”青年先锋们扎根于广袤的蓝色国土,肩负着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把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事业融入精神血脉,将“听党话,跟党走”是为最鲜亮的政治底色。 “我们将不忘初心,能源报国。不断描绘深海油气开发新蓝图!”(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 刘建波、陈振仁、周宇)

(责编:刘杨、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