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三亚热射病患者显著增多 专家提醒重点预防

2023年07月06日16:09 |
小字号

“中暑会引起死亡吗?”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以下简称海南医院)专家提醒,5月以来三亚天气持续高温高湿,中暑患者明显增多,其中热射病患者近一月已接诊3名,市民一旦长期在高温环境下作业,就可能“中招”,严重者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近日,一名22岁的青年男性跑步时突然昏迷不醒,紧急送往海南医院急诊科,经检查患者体温高达40℃,心率快、血压低,双侧巴氏征阴性、颈软,初步考虑诊断为热射病。

海南医院急诊科主任王涛带领医护团队迅速启动热射病抢救单元,采取冰毯机持续快速降温、冰帽脑保护,并给予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镇静,开放深静脉通路,大量补液扩容等措施进行急救。重症监护室提前做好收治准备,当晚转至监护室继续施救,经过34天持续床旁血滤、保肝、改善凝血功能、抗感染等全力救治,目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最严重的中暑即热射病,一旦出现热射病,需尽快就医”。王涛表示,热射病是热因素作用下产生的致命性疾病,是危及生命的重度中暑,若诊治不及时,处理不得当会导致死亡,急诊科热射病抢救单元,直接为热射病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那么热射病是如何发生的呢?首先要了解的是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其位于大脑深处,可通过调节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来维持人体温度的相对稳定。夏季高温户外作业时,由于日照和劳作,机体产热增加,此时下丘脑主要通过使人体大量出汗的方式,来维持机体的体温相对稳定。但是随着机体出汗增加,会导致水盐大量丢失,人们会逐渐体力不支、头晕头痛、口渴,此时停下工作,至阴凉处降温,喝水可有效缓解不适。但倘若仍坚持持续高温作业,超负荷运作下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彻底“罢工”,机体无法排汗散热,体温调节平衡被打破,热量蓄积,机体持续升温,甚至高于40度,灼烧肌肉与内脏,导致高热、无汗、昏迷、四肢抽搐而引发热射病。热射病分为经典型(非劳力型)热射病和劳力型热射病。

一是劳力型热射病。高温条件下从事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的头晕乏力、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或者身体发烫、皮肤灼热、无汗、面色苍白、皮肤湿冷,需警惕发展为热射病。若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出现昏迷、器官功能衰竭、凝血功能紊乱等。

二是经典型(非劳力型)热射病。一些年老体弱、合并慢性基础疾病者、孕产妇、婴幼儿也是发生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往往体质虚弱,尽管不从事高温下体力劳动,但若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工作生活环境通风不良、居住拥挤、室内温度高等情况也可导致发生热射病。经典型(非劳力型)热射病表现更加不典型,初始可能只有发热、头晕乏力、意识淡漠等,后可快速进展,出现高热、中枢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多个器官功能不全。需要注意的是腋窝温度不能反映人体核心(内脏)温度,部分老人核心体温(如肛温)已高达40度,但腋窝温度只有38.5度左右。因表现不典型,经典型(非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往往就诊处置不及时,会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其病死率非常高。

热射病危害性巨大,如何预防?发生后如何处置?全军热射病防治专家组组长、海南医院首席专家宋青提出的军事训练中热射病防治措施对于普通居民同样适用。

避免发生热射病的八项措施:

一是热习服。通过逐步提高热环境下的训练强度,提高机体对热的耐受能力,一般需要10~14天。热习服达标后,发生严重热射病的机率会变小。

二是不带病。高强度运动或者体力劳动前出现腹泻、感冒、疲惫乏力等身体不适,或平时缺乏锻炼,体重超标、正在服用退烧药、抗生素等药物,要注意避免。

三是预降温。高强度运动或者体力劳动过程中通过各种可及方式降温,包括冷水喷雾、用湿毛巾擦拭、饮用冰液体等。

四是补水盐。劳动后要注意补充液体,包括电解质等。

五是备“三宝”。居民家中、工作场所,最好准备好温/湿度计、耳温度计、指脉氧监测仪,做好监测,以及配备一些防暑药物。

六是配设备。在高强度运动场所或者劳动工地准备好降温设施,若出现先兆症状,及时进行降温。

七是不熬夜。充足的睡眠可以使有助于恢复体力、降低热射病发生率。

八是盯重点。重点人群包括长期缺乏锻炼人员、长期不在热环境下训练或劳动人员、未进行热习服训练或劳动人员等,这些人群的热耐受能力较差,发生热射病机会大。(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李琨、王涛)

(责编:蒋成柳、王庆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