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海南频道>>海南新闻

三年举办五场返乡人才对接会,海南打造引育留用政策体系,释放强烈求才信号

令人心动的海南岗位

记者 易宗平
2024年04月03日08:51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令人心动的海南岗位

  参加海南省2023年暑期返乡人才对接会的求职者。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省2023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线上线下同时招聘。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省2023年暑期返乡人才对接会现场人气火热。本报记者 袁琛 摄

 海南省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现场,金牌职业导师为求职者免费提供职业指导。本报记者 易宗平 摄

 海南省2023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吸引众多求职者关注。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南最近发布的“1+N”人才政策体系,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这套政策体系包含3项重点人才政策,为各方引进和培育人才,为人才如何留得更好、如何施展才干提供了更大发挥空间。在这套人才政策加持下,海南省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热度不减,众多岗位在线接收简历将延续到5月份。这是海南连续3年开展的第五场以服务返乡人才和其他各类人才为主题的招聘活动。

  3年间,海南返乡人才对接会有哪些变化?在求职者眼中,海南自贸港蕴藏着怎样的发展机遇?此次发布的海南自贸港重点人才新政,背后又传递出哪些令人心动的信号?

  A

  在海南选择余地很多

  用人单位遍及18个市县、13个自贸港重点园区,岗位包含高端型和技能型

  近日,海南省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线上活动持续进行中。

  在湖北省武汉市一所理工类高校读研的海南籍学子黄吉赟,积极发动室友将海南作为求职首选地。他们登录海南自贸港招聘网,进入“海南省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专区,发现很多岗位与自身专业对口。黄吉赟选择了心仪的岗位并提交简历,“上次我家里有事没来得及去海口对接会现场,这回应聘,希望6月毕业后能回海南工作”。

  此前的2月22日,由省委、省政府主办的海南省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在海口举办,线上对接会同时进行,并在线下活动结束后继续开放线上渠道接收简历,持续吸引各方求职人士的关注。

  当天的线下对接会设置了“人才赋能区”,获评海南省“金牌职业导师”的符春玲和熊艳琴为求职者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只要行业和你所学的专业相关,就可以大胆投简历。”面对求职者的咨询,熊艳琴给出了贴心指导,“比如检验检测专业,就业方向可以选医院,也可以选医疗器械单位,还可以是化妆品、食品、药品检测等”。

  “职业导师的点拨让我豁然开朗,求职方向更明确了。”兰州大学医药专业硕士符壁乐感慨地说。

  正如职业导师分析的那样,在海南择业,选择余地很多。参加此次线下对接会的用人单位来自省内18个市县、13个海南自贸港重点园区,其中国企(包括部分央企)、事业单位数量占65.1%,民企、外企数量占34.9%,为求职者提供了广泛选择。岗位种类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既有针对硕博人才和高端管理人才的岗位,也有重视实操技能的岗位。对接会当天,用人单位共收到简历14979份。不仅招聘返乡人才,对接会还热忱欢迎省内外各方人才来琼就业创业。

  这份热忱体现在对接会上你来我往的交谈中,许多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主动到场外邀请人才洽谈,不少市县招聘团队还向求职者赠送家乡纪念品;体现在超长“待机”的招聘期限中,对接会采取“线下+线上”模式进行,从今年2月22日一直持续到5月份,两个多月的窗口期展示海南求才诚意。

  “一来海南就有种亲切感,我喜欢这里的热带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更看重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机遇,希望海南成为我的‘第二故乡’。”来自吉林省的阳筱琦透露,她大学专业是国际贸易,通过海南返乡人才对接会,已与海南一家企业达成了就业意向。

  B

  岗位从1000多个到超2.6万个

  招聘规模扩大,高薪岗位向医疗、教育、高新技术等重点产业和园区倾斜

  从2022年至今,海南利用春节后和暑假的时间,共举办了5场返乡人才对接会。3年下来,对接会已发展成海南引才品牌活动之一,背后有哪些可圈可点的演进路径?

  首先是规模逐步扩大。2022年春节后的首场返乡人才对接会上,35家用人单位共提供岗位1095个。2023年春节后,在不到一周时间里举办了两场返乡人才对接会,第一场有超过200家用人单位参与,累计提供岗位5800余个,第二场参与招聘的用人单位上升到600多家,累计提供岗位1.2万个。返乡人才对接会进行到第三年,即今年2月22日,500多家用人单位累计提供岗位2.6万余个。岗位规模的不断扩大,释放出海南自贸港产业高速发展、各方求贤若渴的强烈信号。

  其次,岗位需求向重点产业园区、主导产业倾斜。海南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和种业、深海、航天三大未来产业的人才需求,高质量岗位持续上新。

  如2024年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上,三亚中央商务区管理局的营商环境促进中心主任岗位,最高年薪54万元,经贸发展部副部长岗位、金融与科技部副部长岗位、邮轮游艇部部长岗位、文化旅游部副部长岗位,最高年薪为36万元;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管理局的生命科学产业研究与招商岗位,最高年薪39.6万元,海洋方向产业政策研究与招商岗位、南繁产业招商与服务岗位,最高年薪36万元;海南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南金盘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硬件工程师、结构设计工程师等岗位,最高年薪36万元……海南主导产业、重点园区正在释放更多高薪岗位,借人才之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引进和留住人才,海南着力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创造更宜居的环境,因而这两个领域同样富集高薪岗位。如近两年的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上,海南大学、海南医学院、三亚学院的教学科研岗位,年薪最高超过100万元;对拥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正高级职称的高端人才,万宁市重点医疗机构开出最高96万元的年薪;海南生态软件园内的海南微城未来教育学校,招聘双语化学、生物教师,年薪最高30万元。该校有关负责人说,办好这所创新型实验学校,将为园区人才子女提供优质的基础教育。

  再者,持续扩大的岗位需求背后,对职场新人的“传帮带”机制也在不断健全。

  例如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2023年10月揭牌的珠崖毓才院,让园区人才获得更多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至今,该院举办了生命科学、人工智能、南繁种业、法律知识、心理学等专题讲座,并开设中级经济师、茶艺师等职业资格培训课。“很多知识都是可以打通的,继续教育可以帮助园区人才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珠崖毓才院工作人员刘姝彤介绍。

  “要把引进、培养、使用外地人才与本地人才培用相结合,共同推进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大学教授刘家诚认为,引进各类人才在海南发展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助力海南形成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特质。

  C

  新领域新赛道催生新岗位

  培育新质生产力拓展人才用武之地,人才政策升级释放更多利好

  随着海南返乡人才对接会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更多“海归”人才确定来琼发展。澳大利亚西澳大学采矿专业硕士秦然就是其中之一。“我老家山西大同,到海南求职就是奔着自贸港来的!”秦然如今已成为海南一家矿业公司的员工,“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海南矿业正面临新的‘掘金’机遇,在这里发展空间也更广阔”。

  吸引人才关注的不光是海南自贸港发展前景,还有用人单位不断加码的福利待遇。

  “我们带着合同来,谈拢了就现场签约。”在2023年2月的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上,恒风隆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甘运婵说,公司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常年欢迎高素养、高技能人才加入,公司不仅给高薪待遇,还有住宿、用餐等各项福利。

  求职者与招聘者双向奔赴,根本支撑在于海南自贸港建设蓬勃兴起,为人才施展拳脚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广阔的舞台。

  这样的机遇,源于海南自贸港的产业布局。如今,海南正借助“三度一色”、自贸港政策等优势,推进“向种图强”“向海图强”“向天图强”“向绿图强”“向数图强”,培育更多百亿产业、千亿园区。这需要向新型劳动者队伍要效益,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这样的机遇,源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成型起势。如今,全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于今年竣工启用;海南量子基地开工建设;省种业实验室、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省航天技术创新中心有序运行;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项目一期竣工……得益于专业人才的创新实干,海南开辟许多新领域新赛道,进一步催生更多优质岗位。

  这样的机遇,源于海南自贸港建设提质加速。市场主体正加速向全岛重点园区聚集,主导产业聚链成群。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5%,13个海南自贸港重点产业园区总营收跨上2万亿元台阶。

  此外,海南人才政策也在迭代升级。3月18日海南发布的“1+N”政策体系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人才的若干政策措施》从人才引进、培养、创新创业支持、使用激励、服务保障及国际人才管理6个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海南省支持人才发展“授权松绑”清单(2024)》和《海南省省本级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池使用办法(试行)》,前者扩大用人单位和人才自主权,后者以编制资源支持省属事业单位引才聚才。

  今年海南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将引进人才17万人,新增技能人才3万人次。除了举办返乡人才对接会、“海南学子 就在海南”留才行动,海南还将继续到省外重点城市开展招才引智活动。

  春节返乡人才对接会线上招聘尚未结束,今年暑期新一轮返乡人才对接会已在积极筹备中。随着“1+N”人才政策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实施,对接会机制将更趋成熟。“我们诚挚邀请返乡人才和各方人才到海南建功立业、投资兴业、干事创业。”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省就业局)局长赵微表示,海南将加倍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创业机会,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让每一位人才都能各显其能、各尽其才。(本报海口4月2日讯)

(责编:符小叶、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