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疍家人从靠海吃海到主动探索文旅融合发展
一曲唱不尽“疍家傲”
近日,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的渔排间游艇穿梭,不少游客专程前来观光游玩。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奀棚艇仔疍家佬,栖身觅食去海漂流。疍家没有三寸土,破船旧艇把身留……”
“突突突”的马达声伴奏,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港的海风吹来悠扬的疍歌。今年84岁的郭世仁说,50多年前他总是这样,一边哼着疍歌,一边开着渔船,自港内扬帆。
9月24日傍晚,陵水新村镇新村港霞光铺水,一艘艘快艇在渔排间往来穿梭,激起浪花串串,热闹不减当年。
渔排上,“蓝湾碧波”海上餐厅负责人郭玉光忙得脚不沾地,刚把上一批游客送上接驳船,又立马迎接下一批游客的到来。
作为海南疍家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疍家部落”,新村港内400多户渔排彼此相连,形成一座壮观又独特的“海上村庄”。如今,由渔排改造而成的海上餐厅、海上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络绎不绝的游客特地为此而来,体验疍家风情游。
“现在渔民变了样,疍家民宿设海上。青年老板斗志昂,把稳舵手向前往……”郭玉光手上正忙,嘴里却没闲着,哼唱的正是祖父郭世仁自编自创的疍歌《渔家青年担子重》。
疍家人世代耕海而生,以舟为家。上世纪60年代,郭世仁就开着百吨级渔船带着一家人以捕鱼为生,一条船载着所有家当。郭世仁说,海上生活单调,自己总爱哼唱“咸水歌”,这也是疍家人在海上为数不多的消遣方式。
到了上世纪80年代,郭世仁一家打鱼之余做起了水产养殖。“以石斑鱼养殖为主,从野生鱼苗养到商品鱼,再销往外省。”郭世仁的儿子郭龙贵说,新村港内户户相连的渔排上,水上木屋住人、水下网箱养鱼,慢慢形成了规模。
结交甚广的郭龙贵,喜欢在渔排上用地道的疍家美食招待远道而来的朋友,独特的体验和鲜美的海味总让大家赞不绝口。这也给了郭龙贵一个灵感——不如在渔排上开家海上餐厅试试?
“刚开始就用渔排的几个笼口摆了4桌,养殖、捕捞的海鲜就是最新鲜的食材。”1991年,郭龙贵在新村港开了第一家海上餐厅——“碧波海鲜舫”开业,菜单上,母亲郑亚赖烹饪的气鼓鱼粥尤其受食客欢迎。
“疍家渔排美食店,鱼虾生猛活又鲜。边炉美食爽又甜,旅客同声赞不停……”郭龙贵笑言,自己没能继承父亲写歌唱歌的天赋,用疍歌打广告,全靠如今已赋闲在家的父亲以生活为题材创作新的疍歌。
如同疍歌般悠扬,经过多年发展,郭龙贵当初的灵感如今已拓展成能供400人用餐的“蓝湾碧波”海上餐厅,还有游客专程打“飞的”来品尝这口疍家美味,休闲渔业成为新村疍家渔民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而土生土长的疍家“90后”郭玉光,毕业后也选择回到家乡,从父亲手中接过餐厅。气鼓鱼粥、菜粽、椰香鱿鱼……郭玉光在经营中不断探索创新疍家菜肴,打造色香味俱全的疍家宴,希望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把疍家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不仅要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还要打造对外展示疍家文化的窗口。”几年前,郭玉光牵头成立了陵水县疍家渔排协会,注册了海南疍家渔排文旅有限公司,并承包下渔民的旧渔排,升级改造成以疍家文化为底蕴、海洋元素为特色的疍家渔排海上民宿,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点”。
依海而立,听海入眠。“客人不仅可以参加赶海、拖地笼等传统疍家节目,还能体验坐玻璃船游玩、海钓等特色活动。”为了更好地展现疍家历史和文化,郭玉光还特地在民宿二期中增设了疍家陈列馆,用木刨、墨斗、疍家婚扇、叮当碗等数十件疍家文物,向游客讲述着那段耕海岁月。
“离国庆假期还有几天,民宿房间就差不多被订满了。”供不应求,是郭玉光“甜蜜的烦恼”,红火的民宿和餐厅生意带动了不少疍家人在家门口就业。去年,民宿还成为了海南首家海上共享渔庄。
近年来,陵水加快推进疍家文化旅游区建设,岸上有海南疍家博物馆,海上有餐厅和民宿,水岸联动,是新村港的新气象。而定期举行的疍家文化秀、疍家美食文化节等活动,更多角度呈现出以海为家的疍家文化,带给游客更多层次的旅游体验。
“蓝湾碧波”海上餐厅里依旧热闹,师傅将新鲜打捞上来的刺豚仔细处理,熬煮成天南海北的食客都必点的招牌美食——气鼓鱼粥。“谁能想到,这其实是我们疍家人过去出海时‘图方便’的一道菜肴。”郭玉光笑言,如今这锅粥不仅饱含着祖辈的耕海记忆,也见证着疍家人的生活变迁。
渔排另一处安静的地方,郭世仁翻着自己厚厚的歌词本,里面写着数十首新时代疍歌,彼时搏击风浪的“咸水歌”已成回忆,而以当下疍家新生活为灵感创作的歌曲,他写了好几首,也总觉得唱不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