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这群“海归”5年打造了一个“小巨人”

“如果不是回国创业,我们肯定也想不到自己有这么大的潜能。”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苏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生生物)是一家由瑞士、法国、美国等名校海归博士领衔成立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组织工程人工软骨、骨科和运动医学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设计开发,以及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治疗技术的研究。
6月23日,苏生生物创始人曾胜向人民网2025“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采访团成员讲述了这家企业是如何从白手起家到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历程。
2019年,获得瑞士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在瑞士创业三年的曾胜做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回国再创业。说干就干,这一年曾胜来到海口国家高新区,和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创立了苏生生物。
曾胜和他的团队为苏生生物选择的赛道是再生运动医学领域。因为他注意到,近年来随着运动健康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运动行列,但运动前缺少热身、运动后缺乏拉伸等不良运动习惯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运动损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退行性疾病的患病率快速增长,种种因素综合作用下,运动医疗器械需求量激增。
“我们主要的发展方向是通过生物再生材料等前沿技术解决软组织修复和再生等临床难题。简单来说,就是研发能让人体受损组织重新‘长出来’的医疗器械。”曾胜介绍,由于该领域技术壁垒较高,中国运动医学器械领域仍以进口产品居多,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些器械早日实现国产化。
找准了赛道,苏生生物开始全速奔跑:2020年4月,建成了生物力学、细胞工程实验室和符合国际GMP标准的生产车间,以及完整的临床干细胞制备和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2022年3月,公司再生医学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竣工,海口市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揭牌;2023年7月,在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计划评选中,苏生生物成为海南省唯一一家通过评选的新锐企业……
工作人员正在测试血小板血浆制备器。人民网记者符武平摄
近年来,苏生生物围绕骨科和神经高端植/介入类医疗器械、先进生物医学疗法开发产品管线20余个,申请专利55项、授权30项。主导研发软骨组织工程支架、3D打印防水活性颅骨产品,先后入选国家药监局审评前置“国家重点产品”。
“这个骨修复材料非常的硬,它跟我们人自身的骨头几乎是一样的硬度,同时它可以根据骨头缺的地方的形状来定制一个一模一样的修补件,然后修补件能够在植入之后很快的长成自体的骨头,跟自身的骨骼就连成一体。这是目前人工替代材料里面能够做到的最好的一个。”今年2月份,苏生生物从瑞士引进的“Smartbone聚酯胶原骨修复材料”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乐城研用+海口生产”协同模式下,首个获批国内上市的医疗器械,填补了国内活性精准骨再生材料领域的空白。目前,苏生生物共有11个国家第三类医疗器械、8个二类医疗器械注册上市。
人的关节活动自如很大程度依赖软骨的润滑作用。几十年来,膝关节软骨磨损的唯一解决办法就是像汽车换轮胎一样,切掉原来受损的软骨,换上金属和聚酯制成的人工关节。然而人体组织毕竟不是轮胎,患者总希望能“修”好,而不是“换”掉。所以软骨作为人体再生能力最弱的组织之一,软骨损伤修复成为国际公认的难题。曾胜带领研发团队,刻苦攻关,通过自主研发软骨再生材料,成功打破这一国际技术禁区,构建起软骨再生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开发应用的全过程创新体系,实现软骨“换”改“修”。
苏生生物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器。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在曾胜看来,苏生生物之所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一是得益于每年约70%的全口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二是随着来自瑞士、美国、法国、英国知名大学的博士人才不断加盟,苏生生物已组建起一支以“海归”为主体的高精尖人才团队。
“正是对于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持续投入,给苏生生物带来了发展快步跑。”曾胜说,苏生生物这些年的发展也从侧面印证了国家对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202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曾胜因在自然科学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获评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一殊荣,是在他回国创业之前从未想到的。
苏生生物聚酯胶原骨修复材料。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对我们这种高密度运用国外设备和进口原材料的科技企业来说,海南自由贸易港原材料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免以及自用生产设备‘零关税’的政策红利,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资金压力,让企业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创新上。”曾胜说,在此过程中,包括海南省药监局、海口高新区等部门都给予了他大力支持。
“我们企业也是伴随着自贸港的建设而成长起来的,在海南创业这些年,我感受到了这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越来越贴心的园区服务,以及愈发活跃的金融市场,使得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发展不止,创新不停。曾胜表示,下一步,苏生生物将始终秉持创新引领理念,在发展好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在再生运动医学领域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身份转变。(张峰、王庆芳、毛雷、李学山、孟凡盛、符武平、枉源、牛良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