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保亭什开村荒地变“金园” 党建“三笔”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2025年08月13日09:13 | 来源:人民网-海南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保亭8月13日电 (熊淑婷)户均年省买菜钱500元,闲置地年产值高达600元/平方米,“诚信小卖部”三年运营零失窃……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什开村,这个曾因土地匮乏、治理松散而举步维艰的黎族村庄,如今在党组织带领下实现华丽蝶变,绘就出一幅“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和美乡村新画卷,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鲜活的“保亭实践”。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云雾缭绕。董文雯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城云雾缭绕。董文雯摄

党员带头攻坚 人居环境“颜值”飙升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也是群众幸福感的直观体现。针对人居环境的堵点难点,什开村党组织以“干净、整洁、美观”为目标,打响环境整治集中攻坚战。13名党员干部率先垂范,组建3支攻坚队伍直击污水乱排、垃圾乱倒等“老大难”问题,带头清理污水点位7处、拆除废弃建筑4处、改造禽畜圈舍3个。在党员的带动下,村民自发清理陈年垃圾1.35吨、清淤60余立方米,还种植睡莲、变叶木等植物净化水体,昔日蚊蝇滋生的空地变身“生态小公园”。

为让村庄既美又有特色,村党组织坚持规划先行,立足黎乡文化特色,带领专业队伍逐户讨论房屋改造计划。通过采用本地鹅卵石、竹木等环保材料,统一设计施工,全村9处庭院完成改造,外立面改造资金同比下降20%,村庄风貌从“杂乱无章”变为“错落有致、特色鲜明”。同时,村里分阶段完善基础设施,优先硬化出村道路、增设路灯,再逐步改善供水供电,让每一项改造都贴近民生需求,破解了乡村基建“投资大、见效慢、维护难”的困境。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摄

保亭美丽乡村。许耀明摄

盘活“方寸之地” 庭院经济结出“致富果”

“以前闲置的荒地没人管,现在种上果蔬和槟榔苗,不仅能吃还能卖钱!”村民感慨道出了什开村“方寸地生金”的致富经。面对土地资源匮乏的难题,村党组织在“小、散、乱”闲置土地上做活“庭院经济”文章。党员干部逐户摸排14块闲置土地,制定“三带一推”方案,免费提供1.1吨化肥、300余株种苗,组建党员技术队伍全程提供种养殖指导,让荒地变身为“迷你菜园”“育苗圃”。

通过规模化开发闲置土地,村民实现蔬菜自给自足,户年均节省买菜花费约500元。村里重点培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苗,以槟榔苗为例,每平方米可培育50株,单株利润约3元,年产值达600元/平方米,昔日“脏乱差”角落成为“菜篮子”“钱袋子”“绿景致”。

这一模式已在毛感乡全域推广,千龙村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药材菌类,番道村打造南药种植区形成产业链,各村因地制宜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党群共治聚力 乡风文明吹起“新风尚”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什开村以“微改造”培育自治精神,通过“种好一畦菜、规范一群禽、扮靓一方院”的巧思,入户走访20余次收集群众“金点子”14条,引导村民从环境“旁观者”变为家园“当家人”。村中无人值守的“诚信小卖部”运营3年多零失窃,成为乡风淳朴的生动注脚。

依托“亲加奔”干群对话平台,毛感乡畅通民意渠道,2023年以来累计听取群众意见572件、解决问题523条,邀请资规、法院等部门现场答疑解惑。村里坚持“矛盾不上交”,2025年以来就地化解纠纷50余件,党群一心、邻里守望的文明新风尚日益浓厚。

环境整治焕新颜,产业增收富口袋,民风改善聚人心,治理升级提效能。如今的什开村,正以“环境美、产业兴、民风淳”的崭新面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着饱含泥土芬芳的“保亭实践”。

(责编:蒋成柳、席秀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