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多项指标居海南省前列

人民网三亚8月14日电 (熊淑婷)8月14日,在“全国生态日”即将到来之际,三亚市召开了生态文明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会上介绍,作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前沿城市,三亚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等领域亮点纷呈,多项指标位居海南省前列。
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显著 生态质量持续领跑
2025年上半年,三亚市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优,生态质量指数达75.14,自然生态系统覆盖比例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6.1%;11个地表水断面(点位)水质优良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各类水体达标率均为100%;三亚河分别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河湖和水利部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三亚湾、海棠湾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典型案例。
“无废城市”建设成效突出,新增610家“无废细胞”,涵盖校园、商场、工厂、乡村等多个领域,形成5个具有三亚特色的典型案例,其中《三亚市蜈支洲岛“无废景区”建设》短视频入选“ ‘无废城市’中国故事”短视频优秀案例。
“六水共治”三年连优 治水模式成典范
自2022年全面启动“六水共治”以来,三亚市构建起“1+8+8”工作机制,实现“厂网河湖库海”“供排净治”一体化综合治理。经过三年攻坚,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等6项指标稳定保持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较启动前提升14.8及37.7个百分点,连续3年获得海南省考核优秀。
在治水实践中,三亚创新推出多项举措。西水中调工程(一期)全线通水,中部水厂投入运行,率先在海南省实现城乡+农垦居供水“同城、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100%;创建21条省级幸福河湖,三亚河成为海南省唯一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建设清单项目;持续巩固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海南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连续11年获得优秀等级。
生态修复多点突破 森林管护模式海南推广
三亚市林业局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在生态修复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甘什岭自然保护区高尔夫球场、南海佛学院进出公路山体等重要受损地实施针对性修复,使受损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投入近6亿元实施海棠河、铁炉港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清理外来物种,恢复本地红树林生态系统;完成34个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投资1.7亿元,目前所有矿坑植被生态系统已全面稳定。
在森林资源管护方面,三亚市森林覆盖率长期稳定在70.08%。建立220名护林员组成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对三亚市9.74万公顷森林面积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护;累计发放森林生态保护补偿资金6.1亿元,惠及29.22万人次,让保护森林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此外,三亚正积极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三亚湿地资源约2.11万公顷,占比10.37%,其中三亚河拥有我国唯一在城市内河具备完整生态功能的红树林;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对全市1631株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落实管护责任,海棠湾免税三期·太古里项目原址保护2株见血封喉树成为典型案例。
三亚市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三亚市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锚定全国一流生态环境质量目标,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美丽三亚建设,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深化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满足市民游客对三亚生态环境的美好需求,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中体现三亚担当。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