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智”造 | 从一小时到十五分钟 “加数”让生产加速

人民网海口8月25日电 (记者牛良玉)智能工厂,对企业生产的改变有哪些?海口国家高新区园区企业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南灵康制药”)作为海南省第一批智能工厂之一,这里有着对生产效率、产品品控、员工培训的具象化答案。
海南灵康制药有限公司。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在海南灵康制药冻干生产车间,一套数智化解决方案就在眼前,从洗瓶、罐装、冻干箱升华干燥再到智能灯检环节,生产工人的工作大抵只有系统确认和复检两项。相比升级改造前的生产线,有三点尤为突出——
在无菌转运环节,一个板层的药品是6000瓶,原先转运依靠人工,需要一小时才能完成,现在有了AGV小车的加持,生产线上的一个个药瓶在板层上自动堆放,装满一板层并自动送入冻干箱只需15分钟。重要的是,生产工人全程零接触,“无菌风险”更加可控。
在冻干箱升华干燥的环节,以往需要工人拿着记录册,每小时进入闷热的车间里手动抄表检查设备状态,不仅设备监测停留在“小时级”,还要忍受噪声和炎热的困扰。如今,在5G物联网的加持下,凉爽的控制间里几个屏幕上精准显示着设备运行的各项数据指标,仅需在异常报警时进行查看处置即可,监测的精准度更从“小时级”提升到了“秒级”。
在智能灯检环节,两台“智”检设备各有所长,一台负责漏液监测,一台负责异物检测,一旁的质检员仅需对机器筛选的不合格品进行再次复核,便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产品的质检工作。
生产工人正在操作自动化设备。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谈起智能工厂的建设,在海南灵康制药负责数字化工作多年的董事长办公室副总经理吴建宁告诉记者,公司的自动化产线早在10年前就已实现,近几年,随着药品集采加速推进,一致性评价对药品质量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司选择高标准建设智能工厂。
那么,高标准是否意味着资金的高投入?
“恰恰相反,在以往数字化改造中,我们往往需要‘动土’,在硬件设施上投入非常大。现在得益于‘5G+物联网’技术,不少改造仅需在原有的自动化设备上加装5G通信模块和相应的传感器就能实现,硬件成本大大降低。”吴建宁介绍,公司持续对生产线做数字化改造,比如升级改造配液罐、温湿度流量压力机,引入智能漏液监测、异物灯检等以符合药品更高的稳定性要求,同时也满足研发品种的中小试生产需求。
生产工人正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与此同时,随着AI时代的到来,海南灵康制药在智能体的应用上也正积极探索,将公司的员工培训、知识考核、维修维护说明等内容放进了“知识库”。“原先工程师对设备进行检修维护时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查找资料,现在只需要在智能体里输入相应的问题就能迅速得到相关的知识,大大降低了时间成本。”吴建宁说。
省出来的时间、资金成本,便是“抢”出来的发展资本。
一个个药瓶正在通过自动化设备转运。人民网记者 牛良玉摄
“海口国家高新区高度重视园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以及高质量发展,多次组织企业到优秀数字化企业交流,深入企业进行‘点对点’服务,让我们对数字化、智能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吴建宁表示,海南灵康制药将继续保持每年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在持续开发新产品的同时,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生产、仓储、销售等多个环节的应用,打通数字壁垒,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