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下“智囊团”:借智引才 破题攻坚的“张唐策”

在海南中部苍翠的群山环抱中,五指山市如同一颗生态明珠。然而,深处山区也意味着人才、技术与高端管理经验的相对稀缺,这一难题也成为制约五指山发展的“紧箍咒”。如何破题?一支由省委组织部“点将”、精准派驻的“人才特派员”队伍悄然进驻,化身山城发展的“外脑”与“尖兵”。他们如一股活水,注入五指山农投、城投等重点企业,激荡起产业升级与项目攻坚的澎湃动能。
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近两位特派员代表——五指山市农投集团副总经理张彪与城投集团副总工程师唐治斌,解码这支“智囊团”的实践密码与山城答卷。
“茶香里的科技经”:农投的“特派赋能链”
五指山农投集团副总经理张彪的办公室里,总飘着一缕淡淡的茶香。这香气,连接着五指山红茶的产业未来,也凝结着人才特派员带来的科技力量。
“省委组织部这次选派,就是瞄准了市县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需求,”张彪开门见山,“对我们农投而言,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科技短板,就是最迫切的需求。”
作为海南生态核心区,五指山拥有发展高山农业的天然禀赋,但如何让好山好水孕育出高效益的产业?科技特派员的到来,为这条转型之路装上了关键引擎。
张彪如数家珍地描绘了特派员构建的“三位一体”赋能链。
专家坐镇,全链护航。“我们最缺的就是产业链高端智力。”张彪说。特派员主动牵线搭桥,成功引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生物所、香饮所两名高级职称专家担任农投长期顾问。“从茶园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到加工工艺优化、市场趋势研判,专家团队提供了贯穿‘种、加、销’全链条的技术支持和决策参考。”过去凭经验的茶农,如今有了科学种植手册;曾经粗放加工的茶厂,引入了标准化流程,五指山红茶的品质与品牌价值正稳步提升。
资源下沉,组团问诊。特派员不满足于“单兵作战”,更善于撬动“大后方”。他们积极协调,组织热科院成果转化处、生物所、品资所、测试中心等多领域专家组成“智囊团”,深入农投的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现场“把脉问诊”。“围绕产品研发单一、技术升级乏力等痛点,专家们现场开方,针对性极强。”张彪提到,专家们的建议直接推动了新产品开发和工艺革新。更可贵的是,特派员还促成农投基地成为“田间课堂”,组织周边市县村干部前来学习朱顶红、何首乌等特色种植技术,“示范效应迅速扩散,真正把技术种在了乡土里”。
项目孵化,人才造血。特派员深知,外力终需转化为内生动力。他们积极争取热科院基本科研经费支持,促成多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在五指山落地转化,为产业持续注入“科技基因”。同时,眼光向内,从省农业农村厅争取到宝贵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名额,重点提升农投中层骨干的管理与技术能力。“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本土‘领头雁’,才是产业长远发展的根基。”张彪强调。
科技特派员的“点石成金”,正在让五指山的“绿叶”变成“金叶”。茶园更绿了,加工更精了,品牌更响了,农民的钱袋子也更鼓了。张彪展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特派员这座‘桥’,在项目联合攻关、核心技术突破上发力,为五指山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插上更硬的科技翅膀,让乡村振兴的路子越走越实!”
“工地上的定盘星”:城投的“特派攻坚术”
与飘着茶香的农投不同,五指山城投集团副总工程师唐治斌的战场,是机器轰鸣的建设工地和亟待修复的土地。拥有十年工程领域经验的他,作为人才特派员下沉城投,肩挑重任:毛道乡水库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和市五中旁制革厂地块土壤污染治理。
“基层一线,是检验能力的试金石,更是锤炼本领的‘练兵场’。”唐治斌坦言。对于五指山这样的山区市,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治理项目,最缺的就是兼具深厚专业功底和丰富实战经验的高端技术管理人才。
特派员的到来,恰恰补上了这块关键短板。
专业定心,民生为要。在水库安置点项目上,唐治斌作为代管单位现场负责人,负责项目“三控三管一协调”的全过程管控。“安全、质量、进度,一个都不能松。”他深知,水库移民安置是重大民生工程,容不得半点闪失。特派员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标准,更是成熟的项目管理体系和风险预控能力。他组织各参建方有序推进,紧盯关键节点:“接下来三个月,必须完成前期手续和‘三通一平’,为后续主体施工扫清障碍,确保库周道路、生产路等配套设施按期建成,让搬迁群众早日安居乐业。”
技术攻坚,守护净土。相比已开工的安置点项目,唐治斌对尚未启动的制革厂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倾注了更多审慎。“这关乎市五中师生的健康,是良心工程!”他强调,技术方案必须绝对安全可靠,经得起检验。“特派员的身份让我能更超脱、更聚焦于技术本身,确保治理方案科学可行。进度要赶,但安全底线绝不能突破,要让周边居民和学生真正放心。”这份对技术的执着和对民生的敬畏,正是特派员带来的宝贵品质。
经验传承,团队筑基。唐治斌不仅自己冲锋在前,更着眼长远。他计划在城投内部牵头组建“技术攻坚小组”,针对项目建设中的共性难题进行攻关,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同时,他格外重视“传帮带”:“基层是年轻技术人员最好的成长沃土。”他利用现场巡查、案例复盘等机会,手把手指导刚毕业的技术员,将十年积累的规划、施工、验收经验倾囊相授。“为城投培养一支带不走的过硬技术团队,是我作为特派员的另一项重要使命。”
在唐治斌看来,人才特派的价值远不止于单个项目的成功:“它打破了人才流动的壁垒,让省级的优质资源精准滴灌到基层最需要的领域,这是破解发展瓶颈、推动区域协调共富的一招‘活棋’。”
智汇山城,未来可期
张彪在茶产业链上的“科技绣花”,唐治斌在工程项目中的“精工细作”,是五指山下“人才特派员”智囊团发挥效能的生动缩影。他们从省市机关、科研院所、驻琼单位中走来,带着专业的知识、前沿的理念和丰富的资源,精准嵌入五指山发展的关键环节。
他们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清晰路径:“人才特派”绝非简单的人力输入,而是构建了一套“需求精准对接-资源高效整合-项目深度嵌入-本土能力提升”的闭环赋能体系。它有效弥合了基层高端人才不足的鸿沟,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更在实战中为当地培育了一批“土专家”和业务骨干,实现了“输血”与“造血”的有机统一。
云雾缭绕的五指山,正因这支充满智慧与活力的“智囊团”而焕发新的生机。
茶园里,科技的因子在绿叶间流淌;工地上,专业的力量在夯实发展的基石。人才特派员的实践,为这座生态山城蹚出了一条“借智登高、破题攻坚”的特色发展之路。随着机制的深化完善,这支活跃在青山绿水间的“智囊团”,必将为五指山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持久的人才动能,奏响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更强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