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保亭携手开展赤田水库流域综合治理,解决跨界治水难题
一水共护 两地同兴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俯瞰赤田水库。王栋田摄
水鸟成群,或振翅掠过如镜水面,或悠然停歇于岸边绿荫丛中。在赤田水库,随处可见这般图景。
赤田水库,坐落于藤桥河流域上游,横跨三亚市海棠区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是三亚的生命之源,肩负着为42万群众、供应全市55%饮用水的重任。
这里见证着三亚与保亭携手治水的和谐图景。从曾经的水质告急,到如今连续三年水质保持为优,赤田水库让三亚与保亭成为治水“好搭子”。赤田水库的故事,是两地平衡发展脉搏的协奏曲,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饮水思源 | 从“望水兴叹”到“清流入户”
水库,作为人类文明与自然共生的智慧结晶,自古便是调节水资源、保障民生的重要工程。从大禹治水的古老传说到都江堰的千年灌溉,中华民族始终在与水的共生中寻求平衡与发展。修建水库,不仅是为了蓄水防洪、灌溉农田,更是为了保障城乡饮水安全、调节生态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水库。长江三峡水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发挥着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黄河小浪底水库有效控制着黄河下游的洪水威胁;丹江口水库更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肩负着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任。
然而,与这些大型水库相比,位于热带滨海城市三亚的赤田水库,虽然规模不及前者,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
三亚地处热带,三面环海,背靠群山,尽管年平均降水量高,但由于水库数量少、库容有限,强大的降雨最终大多奔流入海。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三亚实际上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
当时,农业灌溉和城市用水长期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为平衡各片区用水,市供水部门不得不采取“分片供水”和“限时供水”的应急措施。公用水龙头前排起长队、高层住户向低层邻居借水、深夜起床接水成为常态。“水!水!水!”成为那个时代三亚人最迫切的呼声。
1991年,赤田水库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座横跨两座城市的水利工程,充分利用机械化作业,群策群力,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实现下闸蓄水。1994年,赤田水库正式投入使用,集雨面积达220.55平方公里,总库容7710万立方米,其水资源量90.75%来自上游保亭,迅速成为三亚市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赤田水库下游灌区覆盖19769.55亩土地,涉及17个村集体、1个社区及众多用水主体,缓解了当时三亚缺水的现状,翻开了三亚农业和城市用水保障的新篇章。
机制破壁 | 从“各自为战”到“协同攻坚”
行政区域的划分曾给赤田水库流域治理带来巨大挑战。上游保亭占流域面积90%以上,却因生态保护戴上“发展紧箍咒”;下游三亚55%的饮用水依赖于此,却苦于“隔界兴叹”。水质一度降至Ⅲ类,治理迫在眉睫。
然而这样的流域治理困境在全国来说并非孤例。在我国其他地区,类似的跨界治水难题也曾出现。浙江和安徽在新安江流域开展的生态补偿试点,首创了“水质对赌”机制;广东与广西在九洲江流域探索“双向补偿”,为跨省流域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云南在洱海治理中实行的“三级包保”责任制,这些都为赤田水库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2021年,一纸创新方案打破了赤田水库的治理僵局。当年,海南省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为三亚和保亭的“赤田之约”开启了全新模式。这项方案首创了“水质、水量和行动”三个维度的生态补偿机制,将补偿资金与水质目标、水量保障、治理行动刚性挂钩。省级财政3.3亿元、三亚1.8亿元、保亭0.9亿元共同构成6亿元 “资金池”,考核结果直接决定资金流向——水质越好、行动越实,补偿越多。
自此,赤田水库的水质“逆袭”之路就此开启。
在三亚赤田水库供水灌溉工程管理处,一套覆盖“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正无声运转。“这是水质反演模型,能精准定位田滚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风险区,现在哪块田、哪条河有问题,系统15分钟内就能预警。”管理处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流域三维地图介绍,无人机每小时巡航一次,14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卫星遥感则捕捉着植被覆盖变化。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红毛丹种植户林梦胜的经历印证了机制的力量。“三年前我家5亩红毛丹,光化肥就得投3000多元,雨水一冲,果子烂在地里,水也变浑了。”他说,现在政府每亩补550元,教我们用绿肥替代化肥,不仅去年收入增加了57%,灌溉用的河流也比以前更加干净。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生动实践。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5.16亿元补偿,三亚也拿到0.84亿元用于下游治理。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表示:“必须打破‘各管一段’的思维,让上下游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这套机制的核心是‘双向激励’,既让上游保护者得实惠,也让下游受益者尽责任。”
水清民富 |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赤田水库流域的治理成效,不仅体现在水质数据的提升上,更书写在沿岸百姓的生活变迁中。较2021年,2024年赤田水库取水口国控断面水质稳定提升至Ⅱ类,总磷浓度下降17.4%,高锰酸盐指数下降3.3%,农业面源总磷输出负荷减少12.64%,优级断面比例跃升至85.7%,创下历史最佳水平。
这一绿色转型的背后,是生态农业的全面推广和科技支撑的深度融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研究团队通过同位素溯源技术,精准解析了污染来源,为精准治污提供了“导航图”。在保亭红毛丹示范基地,“林-菌-药”循环模式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双赢,生态产品产量提升至2.58万公斤/公顷,每公顷土地经济效益增加超百万元。下游三亚的芒果种植基地则通过测土配方和绿色防控,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和果品甜度、价格“双增”,还获得了全国首张芒果“双碳”证书。
生态环境的改善直接提升了百姓的获得感。“以前住库区边上,房子漏雨,现在政府补了钱,住进新社区,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3000多元。”在三亚南田居,搬迁户王桂兰的生活变迁是许多人的缩影,像她这样的搬迁户,三亚共安置35户,1889名当地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夕阳西下,成群的水鸟掠过如镜的湖面,飞向藤桥河的葱茏两岸。这条发源于毛感乡的河流,不仅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更见证着三亚与保亭从各自为政到协同共治、从生态困境到人水和谐的历史性转变,为跨区域生态治理写出生动的海南范例。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