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三亚市第二届鹿城新锋最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丨最美快递员选树候选人系列报道
胡诚雄:从一线投递员到站点当家人 32年邮政情暖鹿城

1993年,19岁的胡诚雄蹬着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载着报纸和信件,穿梭在三亚坑洼的沙土路上。2025年,已是三亚邮政站点负责人的他,依然坚守投递一线,管理团队、顶班派件、带教新人。32年间,他从青涩少年成长为邮政投递中级技师,亲历了中国快递业从“自行车驮货”到“电动三轮车穿行”的巨变。没有导航、没有手机的时代,他靠“人脑记路”送件上门;如今量翻百倍,他仍坚持“刮风下雨照常出班”。这位邮政老兵说:“就是认真干好呗。”
32年坚守:从“单车投递员”到“站点当家人”
“九三年底入职时,那时候哪有快递,就是送报纸、信件,全靠自行车拖。”回忆起刚入职的日子,胡诚雄印象最深的是少有手机,更没有导航,投递全靠手写地址和记忆。他负责三亚河西区,包括如今的吉祥路、和平路一带,“主干道是水泥路,小巷全是沙土坑洼,下雨天一蹬一滑,经常连人带车摔泥里。”彼时没有电话、没有导航,投递全凭记忆认地址,“哪怕地址没写单元号,跑得多了也能凭着经验找到住户”。
随着行业发展,胡诚雄的投递工具不断升级。2000年前后换成摩托车,后来又用上电动三轮车、小面包车,“交通工具变了,是因为货量越来越大,以前跟报纸一起派,一天几十件就不少,现在一个投递员一天能送两三百甚至四五百件”。
2019年,他从一线投递员转型为站点负责人,先后在多个站点任职,如今负责中环站点的日常管理。“每天要管投递部的琐事,安排工作、处理问题,投递员有事我就顶上,这么多年习惯了。”
亲历变迁:从“无导航投递”到“全流程规范”
在胡诚雄看来,32年里快递行业的变化不止于“量”,更在于“质”。“以前送件没时效要求,现在有严格的投递标准;以前没专门的快递业务,只有少量包裹,现在快递成了老百姓生活离不开的事。”他记得,早期送录取通知书时,因为电话不普及,只能挨家挨户找学生,“哪怕地址不详细,也要多跑几栋楼、多问几个人,必须亲手交到学生手里”。
如今,录取通知书投递已形成规范流程,每年每个投递段都要送几十件,“看着孩子们拿到通知书的笑脸,再累也值”。
尽管现在快递行业智能化程度提高,但胡诚雄仍坚持“老经验”。“导航会拖慢效率,熟悉路线才是王道。”他不仅自己能熟练穿梭三亚城区,还带出了二三十名新人,“教他们认路线、操作PDA、开三轮车,还有投递规则,现在很多徒弟都成了骨干”。
从“手写登记”到“电子扫码”,从“人工分拣”到“自动化流水线”,他亲历了快递流程的全面升级,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认真,刮风下雨从不耽误投递,遇到残疾或行动不便的客户,总会主动把件送到家门口。
坚守初心:公益路上的“邮政老兵”
工作之余,胡诚雄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交警组织的安全出行宣传、社区的志愿服务,只要领导安排、自己有空,都会去参加。”他说,自己是“邮政人”,就得有“邮政情”,不仅要把件送好,还要为社会多做些事。
如今,50岁的胡诚雄仍坚守在岗位上,每天早早到站点安排工作,偶尔还会替投递员顶班送件。“干了一辈子邮政,对这份工作有感情了。”他说,看着三亚从“小城区”变成“旅游城”,看着快递车穿梭在干净整洁的街道上,心里满是自豪,“只要身体允许,我还想再干几年,继续看着这个行业越来越好”。(熊淑婷/文 实习生王忠华 聂梦芳冰/图)
点击查看更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