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有名”更“扬名” 海南完成第二批1159条乡村道路命名备案
人民网海口10月10日电 10月10日,记者从海南省民政部门举办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海南省已完成第二批1159条乡村道路命名备案,实现乡村地名“地有所名、名必规范”,为乡村物流精准投递、应急救援快速定位、群众出行便捷导航提供了坚实的空间指引支撑。
2023年5月,民政部在深化乡村地名服务试点的基础上,部署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地名采集上图为牵引,全面推进乡村地名命名设标、文化保护、信息服务、应用赋能,积极发挥地名的当下价值和传承作用,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今年,在海口、三亚、儋州、文昌、东方、五指山、乐东、定安、屯昌等9个市县开展第一批试点工作基础上,在全省铺开第二批试点工作,试点范围覆盖全省各市县。
加强规范地名命名,全面普查摸底,精准掌握乡村道路、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等地名现状,规范开展命名工作,精心打造北港村、藤海社区、日新村等42个村(社区)。
加强数字地名标志建设,累计设置二维码、三维码智慧路牌1253个,全面覆盖试点村主要道路和公共区域,通过扫码即可了解乡村地图、当前道路简介、农旅特色产品推介、地名故事、周边景点、便民服务等地名公共服务要素,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文脉与地域特色,结合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开展命名与宣传。比如,昌江黎族自治县充分挖掘昌城村、咸田村的峻灵王庙、东坡文化、昌化古城等历史文化,命名“峻灵王庙路”“东坡路”“宁和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澄迈县挖掘玉包港登陆作战红色文化,命名“丰碑路”“玉包路”,留住红色记忆;琼海市命名“耕海路”“古港路”,追溯潭门渔港千年渔港文脉,强化地域认同;定安县在滩村命名“幸福路”“祈福路”等寓意美好的路名,体现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推动“地名+”融合发展,将地名工作与乡村产业、旅游、物流深度结合。海口市依托北港村岛屿优势,绘制800多平方米地名文化墙绘,融入“鲸北北”吉祥物形象,突出“赶海渔村”定位,助力乡村旅游引流。三亚市升昌村打造的“芒海路”“金芒街”等“芒”字系列地名,结合“芒果节”“采摘季”,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带动果农及关联产业增收超千万元;藤海社区结合冲浪产业命名“帆巷”“浪屿路”;北山村结合黎锦文化命名“黎锦东路”,助力“一村一品”建设。琼海市将“大路莲雾”“琼海温泉鹅”等特色农产品与地名绑定,打造地理标志品牌,促进旅游消费升级,让乡村“有名”更“扬名”。
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李浩表示,近年来,海南省通过全面加强乡村地名管理夯实乡村精准治理基础、繁荣地名文化活跃乡村文化活动、深化地名信息服务联调乡村与城市、挖掘地名内在价值释放乡村资源要素,积极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李学山、时权)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