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海南省代表队实现赛事奖牌“零”的突破

以赛促产 激活创新“博”动力

记者 张琬茜
2025年10月30日08:11 | 来源:海南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以赛促产 激活创新“博”动力

  10月26日至28日,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大赛共吸引8006个项目、3.6万人参赛,经过层层角逐,1700余个项目入围全国总决赛。海南省代表队获得1项铜奖,实现我省在该赛事上奖牌“零”的突破。

  从南海之滨到八闽大地,我省24名博士后携14个项目角逐全国赛场,与一大批优秀人才同场竞技、碰撞智慧,释放出创新创业的强大活力。

  从人工智能到新材料,从生物医药到现代农业……海南代表队参赛选手对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等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充分展示了“硬核”科技和“最强大脑”风采。

  海南大学张立定团队凭借《AD血液多种核心标志物同步检测的比色/SERS双模式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早期快速诊断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得此次大赛总决赛铜奖。该项目致力于开发一种便捷的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技术,旨在让该病的检测如同日常血糖检测一样简单高效,从而推动实现“早发现、早干预”的目标。

  “未来我们将继续扎根海南,把实验室成果真正转化为能够服务社会、造福患者的健康产品,服务自贸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为健康中国、健康海南建设贡献力量。”海南大学副研究员张立定表示。

  “前期我们与相关企业签订协议,聚焦海南红托竹荪品种改良、栽培工艺优化等核心问题,建设标准化栽培示范基地。”海南大学作物学博士后王童欣用一朵红托竹荪的故事,讲述海南如何“林下生金”。她介绍,在橡胶林下种植红托竹荪,既能有效提升土地产出效应,实现“以菌促林”的良性循环,又能推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海南代表队选手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缘于我省长期以来在博士后人才队伍建设上的深耕厚植。

  近年来,我省实施领军人才引进项目、柔性人才引进项目等人才政策,通过系统性、大力度的制度供给,“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为青年科技人才构建极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

  截至目前,全省共设立1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3家省级创新实践基地,覆盖海南四大主导产业与三大未来产业,形成“梯队发展、分类培育”体系。截至2025年9月,全省在站博士后652名、出站博士后达326名。

  群贤毕至,博士后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被持续点燃。今年4月,我省启动筹备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共有221人组成53个团队报名,报名数量较上届翻两番。

  “根据大赛推荐名额,经评审专家组评审,我们结合自贸港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拔参赛选手。”省委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总决赛期间,我省同步设立综合交流对接展区,全面梳理我省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的工作成效与创新实践,集中展示重点设站单位的平台实力、优秀博士后团队的科研风采,并发布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需求,促进成果转化对接。

  大赛还为企业招揽天下英才提供便利。我省5家博士后重点设站单位现场参加人才招聘活动,提供超过300个招聘岗位。“我们还梳理了全省超600个博士后岗位需求集中发布,诚挚欢迎全国广大博士后加入海南,共享自贸港发展新机遇!”省委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在王童欣看来,依托赛事平台,不仅能通过推介各项科研成果,吸引更多目光聚焦海南,还能有机会与优秀人才、投资平台深入交流,探寻合作机遇,“路演结束后不久,就有一位来自福建的企业家联系我们,希望深入了解红托竹荪的培育情况”。

  大赛将科技创新与市场结合,让参赛选手们看到了市场的魅力,更进一步思考如何将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为生产力、竞争力。

  “许多选手的成果转化思路让我深受启发。”三亚热带水产研究院和上海海洋大学联合培养的海南大学在职博士后郑兴说,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希望将更多具有海南特色的产品推向省外、推向世界。

  大赛落幕,创新不止。省委人才发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赛促培、以赛促建,加强对优秀项目团队的跟踪培养,提升我省博士后人才队伍质量,支持更多的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责编:蒋成柳、潘惠文)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