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以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链”出农业产业新图景

海南神农水产种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峨蔓海域开展金鲳鱼深海网箱养殖。海南神农水产种源科技有限公司供图
稻浪翻金,网箱跃鱼,地瓜飘香。从“粒粒金黄”的丰产答卷,到“年年有鱼”的壮美图景。在丰收的季节里,儋州各地处处“丰”景。
儋州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延伸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为重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1月至9月,儋州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13.42亿元,同比增长6.5%。
做强产业链 金鲳鱼住进深海“甜甜圈”
在儋州峨蔓镇附近海域,有一座富饶的“蓝色粮仓”。38口周长90米的深水网箱像一个个整齐排列的“甜甜圈”,数百万尾金鲳鱼就“居住”在这里,这是海南神农水产种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峨蔓湾投资建设的神农深水网箱养殖项目。该公司总经理陈君介绍,峨蔓湾的水质条件好、盐度高、水流量大,在这里养殖的金鲳鱼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儋州立足自身丰富的海洋资源、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多措并举推进渔业“往深海走”,划定5个深远海片区,包含4.08万公顷海域、1.54万公顷农渔业区、772公顷渔业基础设施区,释放养殖企业产能,积极发展工厂化养殖等新业态,同时设立专项补贴资金,切实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推动渔业产值增长9.4%,持续拓展现代渔业发展空间。
“亩产498.1公斤!”近日,东成镇寨脚新村2025年水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单产提升科技试验示范田传来好消息,儋州在水稻单产提升方面取得突破。
测产数据表明,不同插秧密度试验田块的最高平均产量达465.1公斤/亩,较2024年儋州晚稻平均产量提升18.3%,远超海南省晚稻平均水平。
晚稻亩产量取得突破的背后,离不开项目团队成员的努力和创新。项目负责人、中国热科院品资所副研究员胡伟介绍,面对晚稻增产潜力未能充分释放的难题,团队围绕优良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五大核心要素,创新推出“良种+良法+良肥”集成技术方案。
儋州市农业农村局农业科技科科长唐着欢向记者介绍,该市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良制”融合模式,依托43.5万亩高标准农田推广优质品种,创新林下立体种养模式,推动种植业产值同比增长4.9%。
优化供应链 儋州鸡有了交易中转站
“咯咯咯!”位于儋州市大成镇的儋州鸡产业园里,一批儋州鸡正昂首阔步地巡视着这片“新领地”。经过半年时间建设,用于活禽交易的儋州鸡中转站已投入使用,可保障每月16个批次、12万至13万只肉鸡正常交易。除了中转站,儋州鸡产业园还将分步建设儋州鸡育雏舍、种鸡舍、中央大厨房及配套建设。
2023年,儋州鸡成功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成为海南第三个通过国家审定的鸡品种资源。2024年又入选海南省农业主导品种。在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修订的《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中,儋州鸡仍然“榜上有名”。
“去年靠养鸡赚了十几万元,今年就再扩大规模。”儋州市雅星镇强打村的一处养鸡场内,养殖户孙雪博一大早就开始喂鸡,“真金白银”的收入让他对儋州鸡产业发展充满希望。
海南热科源生态养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文泰宇介绍,今年1月至7月,儋州鸡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为合作农户带来代养费收入超150万元,同时助力雅星镇盘活75%以上闲置鸡舍。
儋州强化要素保障,聚焦粮食生产、畜禽养殖、渔业养殖、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农文旅融合等重要产业,科学规划建设“八园一港”,形成橡胶、地瓜、生猪、儋州鸡等七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引进一大批涉农企业落户,利用龙头企业带动推动该市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特色化发展。截至10月底,儋州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为产业融合注入新动能。
“我们的海头地瓜,过去论斤卖,现在论箱卖!”在儋州海头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包装车间里,海头镇红坎村村民羊红香正利落地将分拣好的地瓜装箱。装箱后的地瓜,将根据个头大小、糖度高低被精准分类,发往全国各地不同的高端市场。
海头地瓜因香甜可口的风味,备受消费者青睐。而对于羊红香等村民来说,真正“甜”的是在产业园里务工的机会和收入。
海南绿翠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打造的海头地瓜现代农业产业园总规划面积6400亩,其中建设用地350亩,总投资达20亿元。随着海头地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园区向红坎村及村民支付分红款与劳务费已超过1000万元,直接带动3111户15586人实现增收。
为进一步推广海头地瓜文化品牌,海南绿翠生态环境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余元,在园区打造了集地瓜主题餐饮、农产品展销与乡村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地瓜文化广场,内部设有地瓜文化长廊、薯飚体验店、科技小院等多样化空间。自今年9月9日开业后,已成为宣传海头地瓜文化的重要平台。
“海头地瓜文化广场不仅是活动场所,更是一座‘可品尝、可体验的地瓜百科全书’。”海南绿翠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公司将持续完善民宿设施,优化园区配套,优先为本地村民和大学生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
提升价值链 木薯粉请来技术“保姆”团
长期以来,儋州充分用好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海南大学等科教单位的科技力量,为儋州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位于儋州市东成镇的儋州木薯科技小院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海南大学等科教单位多名园艺类、农林类专家入驻,为这片食用木薯种植加工基地提供可靠技术保障。据了解,儋州木薯科技小院种植华南9号木薯品种,这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利用海南地方收集的优良单株培育出的优良品种,近年来,该品种在当地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超过1万亩。
“基地引进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机械研究所设计的全国首条木薯粉湿法加工生产线,搭配高温烘干技术,木薯粉日产量最高可达30吨。”海南晨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文杰介绍说,目前基地已形成从木薯种植、鲜薯直发、去皮真空包装,到木薯粉深加工、冷库仓储、线上销售的全产业链布局。
“今天带来跑海鸭蛋为选手们助力,希望他们‘加油鸭’!”11月1日,第五届儋洋落日跑活动现场,跑海兄弟(海南自贸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许强被跑者们团团围住——活动现场设置了消费助农美食集市,展销跑海鸭蛋、儋州腊肠、儋州鸡等本地特色农产品。
“我们带来了猪肉干、腊肠,都是用儋州本地黑猪制成的,小朋友们都很爱吃。”儋州儋耳舅母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赖秀艳一边忙着分猪肉干,一边给选手们加油鼓励。
儋州特色农产品“亮相”各大活动与展会已是常态,据了解,儋州构建“1+5+N”公用品牌体系,授权37家企业使用“儋州有味”品牌。积极拓展市场渠道,通过消博会、冬交会、丰收节等平台扩大影响力。
11月8日,第一届特色热带作物产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木薯食品进校园活动及木薯高产高效栽培与安全食用生产技术培训在海南大学儋州校区举行。与会学者专家、行业代表围绕木薯、辣木、咖啡、马铃薯等特色热带农作物在现代化农业发展格局下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交流,会场还展示木薯年糕、曲奇、酸奶等丰富多样的木薯加工产品,深化热带作物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振兴。
儋州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儋州将以“稳产保供、提质增效”为主线,奋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到2030年,儋州将力争第一产业增加值达240亿元,粮食、生猪、渔业等产能稳步提升。重点做强热带果蔬、儋州鸡、黑猪等特色产业,打造省级产业园和优势品牌。加快渔业“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转型,推动排浦中心渔港等设施建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
































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权威资讯
报道全球 传播中国
关注人民网,传播正能量